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星空体育「1973-1977」中国经济第5次波动之质朴无华的民生时代
上一期讲了70年代对外贸易情况,本期介绍当时的民生状况,更好了解1973-1977年人们的生活,理解当时经济发展(共2710字,阅读需9分钟)。
1969年,中苏边境发生了冲突,引起了中央的警惕。当时成立了中国人民防空工作领导小组,周恩来为领导小组组长,号召加强防空工作。
后来毛主席批语“深挖洞、广积粮、不称霸”,防空洞修建在全国展开。70年代,全国70多个重要大中城市里,进行了轰轰烈烈“深挖洞”群众运动。工人、干部、学生,各行各业人民群众都被发动起来,拿起锄头、铁锹就开始挖。
有人回忆说:“企业机床要转到地下去。除了单位,家里和学校也要挖,街道上还有街道的公用工程。”
1969-1973年,所挖防空洞里面一般是1米宽、2米高、顶部呈拱形。洞内地方窄小,一般是一两个人在里头用铁锹挖,轮流上阵,日夜开工。挖到一定的长度后,由泥水工匠用水泥红砖将两边墙壁砌成拱形加固。
那时,小孩子们都喜欢到防空洞劳动干活,因为洞里纵横交错的洞口,像迷宫一样,尤其在夏天,里面还非常清凉,是避暑的好地方。
1974—1978年,“深挖洞”向永久性发展。新挖的工程要能防小型炸弹,洞深8米,覆盖层不少于4米。同时对原有工程进行加固,要求能够防水、防火、防辐射。
在经济困难的岁月里,“深挖洞”运动受到了重点支持,先是各挖各的,然后连通起来。全民“深挖洞”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,全国挖洞的总长度超过了万里长城。
1976年7月28日,唐山大地震爆发。离唐山仅数百公里的北京,震感强烈。不久后,北京的大路边见缝插针地搭起了简易的棚户—“地震棚”。初冬,地震棚纷纷加固加厚,凛冽的西北风呼啸留在了许多人记忆中。
上海住房是比较最困难的,三代人住12平方米的房间,并非罕见。当时,上海人多住在市区弄堂狭小拥挤的“石库门”“新式弄堂”“公寓”等,还有大量的“棚户”,就是最简易的小房屋。
典型的传统弄堂“石库门”,大致是前门进去,是一个小天井,4~6平方米。然后进入“客堂间”,20~28 平方米不等,一般比较阴暗潮湿。再经过楼梯、小卫生间,到达厨房,6~8平方米。
那时电影院少之又少,更多的是工厂、社团组织的露天放映。在农村,看一场露天电影,许多人翻山越岭,几十里路赶去。银幕正反面,附近的树上、甚至房顶都有人。
70年代的上海,没什么娱乐场所,恋人们去得最多的也就电影院了。通常的约会模式是:公园门口见了面,就一前一后地到电影院,电影票要后排靠边的座位,避人耳目、便于出入。有点像地下工作者接头。
青年男女约会,省钱方式是逛马路、去公园,但经常被戴红袖章的管理人员拿手电筒乱照一通,极端的还会被纠察当成“流氓”抓起来,告诉单位来领人。外滩防汛墙被称为情人墙,黑乎乎的外滩就是情侣们的天堂。
恋爱成熟了要结婚,需要单位分配房子。一般,单位先调查男女双方原来居住的房屋面积。如果比较宽敞,不予分配。
如果具备条件可以分配到一间8平方米的“亭子间”婚房,就可挤进一套新家具、箱笼、缝纫机等,当时算是很荣耀的,十分幸福了。
那时产权房是稀有的,基本都是租赁公房。精明的上海人率先相互换房。一到星期天,各处固定换房聚集地就热闹起来、摩肩接踵,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硬纸板,写着自己住房的情况和换房要求。
“上只角”的小房子可以换取“下只角”较大的房子,较小的新式里弄可以换取较大旧里弄的房子,“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套房”就是这个时候流传开来的。
70年代,物资匮乏,作为我国轻工业最发达的地方,上海货以品质、款式享誉全国,钻石牌手表、永久牌自行车、蝴蝶牌缝纫机,一个个经典品牌就是上海货“金字招牌”。
外地人只要到上海出差,总会买回一些家里用得上的东西。那会“带东西”风气很盛,上海更是带货天堂。去过上海的人,不是手拎的、肩背的,便是肩挑的。回到家里还顾不上休息,你一包、他一包的要赶快去送。
70年代,聘礼俗称“老三件”,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。既是新婚后生活用品,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。 后来还加上了收音机。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,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。“三转一响”形成了当时结婚必备品。
所谓36条腿:4根条凳加一张桌子,共20条腿,然后一个大立柜4条腿,一个平柜4条腿,一个写字台4条腿,一个茶几4条腿。
高考恢复的消息,瞬间像火一样在整个中国燃烧,给无数黑暗中的文化青年带去了光和希望。在学而优传统的中国,这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消息。
考试费5毛,即便已经很便宜了,很多家长还需要向亲戚朋友借。当年报名参加高考青年学生1000多万,由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自行命题。
那会国家建设困难,考试的纸张不够,当机立断,将决定印刷《选集》第五卷的纸张先行印刷考试卷。国家也通过这样的举动,表示了对知识人才的尊重。
70年代的“连环画”,四大名著、历史故事、诗词歌赋,成了童年的美好回忆。《三国》 《水浒》《西游记》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这些小人书,成为孩子的文化启蒙。
一本小人书的售价从几分钱到几角钱,也是个很大的开支,于是小人书的阅读主要靠传阅,从这家借到那家。许多人都有收藏的经历,不少人能够收藏20 本以上。
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,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、旅游的外国人,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,北京建国门附近,大概是4角钱一瓶。
八个样板戏主人公清一色的刚烈,男主角都没有老婆,女主角都不见丈夫,大义凛然,极具性。妆容前所未有地同化,而脸谱则精简得让人惊骇。
这与特定的气候有关。样板戏也有些内容让人至今难忘,比如《红灯记》中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李铁梅的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,没有大事不登门”。《沙家浜》阿庆嫂与胡传魁、刁德一之间的“智斗”。
对样板戏的争论,没有断过,肯定者有之,反对者有之。巴金则说,在听到样板戏重播的当晚,做起“文化大”噩梦。